隨著列強入侵中國和洋務買辦運動的發展,中國開始了機械工業的初始階段。在上海、沈陽、天津和長治等地有了一些非常簡陋的軸承修造點,完全的手工操作,連 普通的球軸承都不能完整地生產的作坊式軸承修理場。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寇大舉進犯東三省,為其軍需和掠奪東三省資源而修建了瓦房店套圈廠,裝配球軸承,鋼球和保持架由日本運來,1938年建立的瓦軸 成為 家能裝配球軸承的工廠,解放前我國軸承的 產量是80萬套/年。
新中國成立后,在抗美援朝炮火中,于1950年建立了我國第二軸承廠——哈爾濱軸承廠,在“一五期間”又建立了中國第三軸承廠——洛陽軸承廠。至此我國有了三個大型的軸承企業,初步形成了我國軸承工業的基礎,隨著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中蘇關系惡化,我國先后在內地(西藏除外)又建立了54個大中型主要生產廠,基本上形成了我國軸承工業生產體系。
中國軸承65年來,從生產少數規格的農用軸承,發展到生產工業和軍工用的高精尖軸承,從年產80萬套到現在的年產28億套,五十年增加了350倍,占 軸承年產量的10%,列在日、美、德之外的第四大國。2002年國際市場軸承年銷售額為300億美元,其中中國為30億美元(約250億RMB),占10%。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92年以后,我國軸承行業所處的外部宏觀環境是非常有利的,行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等 的重點工程項目對軸承產品配套需求必然帶動軸承市場份額有較快的增長。
我國加入WTO后,使國內外兩個市場進一步融合,軸承行業面臨新的嚴峻挑戰已經顯現, 十大軸承公司已有九家在中國合資或獨資建廠,昆山NSK二、三期工程已起動;TIMKEN與NTN合資在蘇州建廠的一期工程已經開始。這九大家本身具有資金、產品、技術、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優勢,再通過當地招工、采購本地化的策略,成本將進一步降低,使國內企業原有的優勢都不復存在了。
可以預見,在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正負影響的交相作用下,我國軸承行業的發展將顯現新的特點,年增幅約8%左右,由于美國反傾銷,我國軸承出口量將受到遏制,重點行業、重點產品將出現旺盛走勢,重點工程、主機配套和維修產品的需求重點向產品附加值轉化。需求量較大的汽車、摩托車軸承系列,如輪轂軸承,離合器分離軸承,變速箱軸承,發動機軸承,此外,還有空調壓縮機軸承,水泵連軸軸承,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的鐵路機、客、貨車軸承,大型軋機軸承,工程機械軸承,高精度,低噪聲,密封軸承,如機床主軸軸承,電機軸承,計算機軟硬驅軸承;農業機械軸承、三輪及四輪農用車軸承等。